还有疑问?

马上发起在线咨询,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

立即咨询

什么情况下可以判缓刑

发布时间:2021-09-28

缓刑的适用对象及条件: 

一、被判处拘役的。 

二、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(包括三年) 其他判处三年以上的罪犯是不能适用缓刑的。 

(一)以上一、二两点同时还要具备以下几点才可以判缓刑: 

1.犯罪情节较轻 

2.有悔罪表现 

3.没有再犯危险 

4.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。 

(二)对三种人应当宣告缓刑,同时符合一、二条件下一定要判缓刑: 

1.不满十八周岁的人 

2.怀孕的妇女 

3.已满75周岁的人。 实践中很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判三年以下的罪行也不一定缓刑,大多是因为不具备第一条规定的情形。

(三)有两种人一定不会判缓刑: 

1.累犯 

2.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 

缓刑的考验期: 

1、拘役的考验期:原判刑以上一年以下,但不得少于二个月。 

2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考验期:原判刑以上五年以下,但不得少于一年。 

以上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决书下来那天计算,而不是从判决生效才计算。 

 

法律依据:

刑法》第七十二条

对于被判处拘役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,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,可以宣告缓刑。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如果被判处附加刑,附加刑仍须执行。

第七十三条

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。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一年。

缓刑考验期限,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。

第七十四条

对于累犯,不适用缓刑。

第七十五条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应当遵守下列规定:

(一)遵守法律、行政法规,服从监督;

(二)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;

(三)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;

(四)离开所居住的市、县或者迁居,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。

第七十六条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在缓刑考验期限内,由公安机关考察,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,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,缓刑考验期满,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,并公开予以宣告。

 

 

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分析,如有疑问,可以咨询庭立方刑事律师,为您解决刑事问题。

声明: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
还有疑问?

马上发起在线咨询,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

立即咨询

什么情况下可以判缓刑

发布时间:2021-09-28

缓刑的适用对象及条件: 

一、被判处拘役的。 

二、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(包括三年) 其他判处三年以上的罪犯是不能适用缓刑的。 

(一)以上一、二两点同时还要具备以下几点才可以判缓刑: 

1.犯罪情节较轻 

2.有悔罪表现 

3.没有再犯危险 

4.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。 

(二)对三种人应当宣告缓刑,同时符合一、二条件下一定要判缓刑: 

1.不满十八周岁的人 

2.怀孕的妇女 

3.已满75周岁的人。 实践中很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判三年以下的罪行也不一定缓刑,大多是因为不具备第一条规定的情形。

(三)有两种人一定不会判缓刑: 

1.累犯 

2.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 

缓刑的考验期: 

1、拘役的考验期:原判刑以上一年以下,但不得少于二个月。 

2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考验期:原判刑以上五年以下,但不得少于一年。 

以上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决书下来那天计算,而不是从判决生效才计算。 

 

法律依据:

刑法》第七十二条

对于被判处拘役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,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,可以宣告缓刑。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如果被判处附加刑,附加刑仍须执行。

第七十三条

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。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一年。

缓刑考验期限,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。

第七十四条

对于累犯,不适用缓刑。

第七十五条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应当遵守下列规定:

(一)遵守法律、行政法规,服从监督;

(二)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;

(三)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;

(四)离开所居住的市、县或者迁居,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。

第七十六条

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在缓刑考验期限内,由公安机关考察,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,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,缓刑考验期满,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,并公开予以宣告。

 

 

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分析,如有疑问,可以咨询庭立方刑事律师,为您解决刑事问题。

声明: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