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疑问?

马上发起在线咨询,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

立即咨询
首页 > 平台动态 > 活动

陈绍娟主任就“80后律所主任论坛”接受《法制日报》采访

发布时间:2016-08-29 19:30 浏览:5425次 动态二维码

     娟.jpg

        8月29日,法制日报法治文化刊发了陈绍娟主任的采访。
       上周,法制日报记者尹丽就“80后”律所主任论坛采访了陈绍娟律师,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,陈绍娟律师向尹丽记者讲述了论坛的成立过程以及“80后”律所主任这一群体的思想特征。

截图.jpg

以下为报道原文:

       不请大佬、拒绝广告、只讲干货。
       这是一场由“80后”律所主任发起并“唱主角”的论坛,主题是“如何改变与塑造法律服务的未来”。前不久,湖南长沙岳麓山下,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五十余位“80后”律所主任齐聚一堂,共话未来。
       按照要求,参与者除担任律所核心职位之外,还需提交身份证以验明“80后”身份。
       论坛现场,白色的背景板上一行行书:“半坡看世界,麓山起风云。”前半句摘自尼采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,这是否亦是年轻的律所主任们对自我处境的理解。

相聚才知“并不孤独”

  陈绍娟是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主任、“80后”律所主任论坛的主要发起人,说起话来语速很快。有基层法院工作经历的她,读研后,顺着自己的心性,选择成为一名刑事辩护律师
       2015年,陈绍娟写了一本书,书名是《从细节迈向成功》。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“80后”“90后”律师,“因为他们中一些人连律师的礼仪都不懂,而礼仪对于律师生涯来说可是基本功”。
       书出版时,陈绍娟希望,能让青年律师读者群体从为数不少前行者身上找到目标和希望,所以决定找一些“80后”律所主任一起推出。当时,尽管她有认识的“80后”律所主任,但人数不多。
       陈绍娟于是开了一个微信群,发起寻找“80后”律所主任活动。结果,微信群扩大的速度远在她的意料之外。“一晚上就有八十多人进群”。
       她这才意识到,“原来,我们并不孤独”。
       陈绍娟认为,相比“60后”“70后”,“80后”一代往往没有太多包袱,因此更敢于实践、敢于试错。
       这一点或可从论坛的举办得到印证。“刚开始办论坛的时候,压根儿就没想过有第二届。”陈绍娟坦承。
       两届论坛上,每位发言者只匀到十五分钟。时间一到,那个从淘宝上买来的传菜铃就被按响。这种安排的确让一些律师感觉“说不透”,但定下的这个规矩最终还是得到了所有人的遵照执行。
       陈绍娟回忆,第一届论坛上,正是因为时间有限以及习惯了“当面锣对面鼓”的讨论方式,也确实出现过面红耳赤的争论。但“不争不相识”,争论双方后来成为了惺惺相惜的伙伴。

细分专注与使命感

  作为第二届论坛主办人之一,湖南真泽律师事务所主任龙雄彪也对“80后”律师特点有自己的看法。
       “80后”律师夹在科技革命和律所传统作业模式之间。“传统作业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封闭”,继而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,龙雄彪说,对于“80后”律所主任而言,生存已经不是着重考虑的问题,他们应有更大的野心和使命感,“让法律服务不要离老百姓那么远,让每个人认识到规矩和秩序的力量”,甚至让人们享受法律塑造社会规则的过程。
       执业七八年后,龙雄彪另起炉灶,成立了一家崭新的律所,希望找到自己的同路人。“不能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,满足于自己和所带领的团队或机构过得更好。”律所中,三个合伙人全都是“80后”。
       在两届论坛上,陈绍娟的感受是,“80后”律所主任对于律所在专业化基础上的更加细分和专注非常有共识,包括把不需要律师做的业务分解出来,交由其他人处理。她介绍道,在某些由网站发展起来的律所中,律师与非律师人数已接近一比一的水平。
       事实上,在两届论坛的年轻律所主任中,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专业律所,而非综合性律所。在更专业的队伍中,年轻的律所主任们强调技能的养成和提升。
       “绝大部分案件并非像一些人想的那样,是拼关系、拼背景、搞勾兑。”陈绍娟说。在她眼中,当下律师应该用扎实的技能告诉人们,“法律是有用的”。
       参加两届论坛的“80后”律师彭帅同样提及“使命”。
       “很多时候,律师想得更多的是自己。”彭帅感到,如果不背负起使命,律师显然离社会精英尚有距离。
       虽然身为律师,但彭帅如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一个旨在“连接法律人”的新媒体平台“法律先生”上。像他一样,以创新、跨界等形式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边界的年轻人,悄然多了起来。
       在陈绍娟的朋友圈里,由年轻律师成立的一家法律互联网公司,不久前刚刚庆祝自己“幸存一周年”。庆祝词里,有些自嘲,又透着自信:“没想到能活一年吧。”
       对此,陈绍娟也觉得这种自我表达颇能体现“80后”特色。“很多时候,是一种‘玩’的态度。并不是说玩玩闹闹、不认真,而是说在没有太多压力的情况下全情投入。”

他们将走出怎样的路

  两届论坛相隔不过一年,但陈绍娟明显感到了参与者们的变化:“经过摸索,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”不过,对于论坛的作用,陈绍娟更多定位于分享和见证,而非解决问题。
       而问题,确实还在困扰着“80后”律所主任们。
       两届论坛下来,龙雄彪选择用“迷茫”来概括自己的感受。今年,对于时下火热的互联网概念,他更多持观望态度,琢磨着“是不是快了一点?”
       出生于1983年、曾有检察官队伍中“知心哥哥”之称的葛鹏起,戏称靠“颜值”被邀请参加今年的“80后”律所主任论坛。
       今年7月,葛鹏起正式告别了检察系统,打算转行做律师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眼中的“80后”律所主任不仅有想法、有思路,而且擅长运用互联网,至于他们的短板,则主要在资源、资金等方面。从论坛的参与者来看,他认为大部分都没有孤立地看待“80后”如何崛起这一问题,而是站在了前辈们的基础上。
       尽管论坛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“80后”,却有两位“70后”特邀嘉宾。广东俨道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侯松涛就是其中一位。
       参加论坛的“80后”律所主任,多是尝到了专业化的甜头,侯松涛说。不过,虽然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但对于未来的路如何走,依然还有一些困惑,于是一起讲述、探讨、辩论,以达到互帮互助、理清思路的效果。
       两届论坛下来,从“80后”律所主任身上,侯松涛确实看到了不少大胆的革新,比如实行公司制管理、开发刑期预测系统、引入商业运作等。
       “这在‘60后’‘70后’律所主任中,是不多见的。”侯松涛说。
       虽然论坛并未邀请媒体,但借助朋友圈的力量,消息还是很快传开了。曾有领导表达想要参会的愿望,但被婉言谢绝。
       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蒋勇是“70后”,他很早便从组织者那里得到了消息,但决定不参加——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,他说。
       “80后”是互联网的原住民,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而成长,他们有朝气、敢想敢做,对新技术充满好奇。蒋勇建议,“80后”律所主任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年轻人自己的道路。“别怕,有的是时间。”他说。
       随着第二届“80后”律所主任论坛的落幕,那个传菜的铃铛作为“信物”,被传递到了浙江杭州一位“80后”律所主任手中。正是在一番激烈的“竞选”后,杭州被确定为明年论坛的举办地。
       提起论坛廉价的“信物”,陈绍娟忍不住笑起来:“可能有些搞笑吧,但其实也体现了我们的时间观念。”“如果说背后有什么含义的话,可以说是‘规则’吧。”龙雄彪补充说道。
       论坛结束后的当天夜里,彭帅在他运营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很快赢得上千点赞。文章标题是《别急,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》。


两届论坛 “80后”律所主任关注哪些话题

  第一届:
       共包括六场讨论和一个主题沙龙。
       其中,讨论主题分别为“律所品牌的培育方法”“业务推广的有效方式”“‘互联网+’时代律所应对策略”“律所公司化管理制度探索”“律所税收成本的合理控制”“律所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构建”。
       主题沙龙的主题是“律所及律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展望”。
       第二届:
       围绕“80后律师该如何改变和塑造法律服务的未来”这一主题,论坛分为两组讨论。
       第一组讨论80后律所主任的责任与担当;律所分配模式的问题与改造。第二组讨论的话题则是:律所营销和互联网+法律背景下律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;法律服务产品和法律服务模式的创新。
       共有12人进行主题发言,主题包括:律所管理模式的问题与改造、法律服务产品和模式的创新、律所分配模式的问题与改造、互联网条件下的律师进化之道、知识共享律师团队运营指引等。

发表评论
去登录